盘县八大山保护区

发布时间:2017-05-20      文字、图片来源:      点击率:8685

        盘县位于贵州省西部,六盘水市西南部,是贵州的西大门,素有“黔滇咽喉”之称。盘县物产丰富,现已探明的矿产有煤、铁、铜、铅、锌、硅砂、黄金、天然气等23种,都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其中煤炭资源以储量大、煤种全、质量优、易开采等特点著称,被誉为“江南煤都”。盘县地处珠江流域,是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作为贵州区域经济第一强县、“西部经济百强县”之一的盘县为贵州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人们一般认为,盘县的主要优势就是丰富的矿产资源,而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还“养在深闺人未识”。一次偶然的发现改变了这种状况,2012年3月,保基乡乡长陈万能带着一些红豆杉植物标本到县林业局汇报,称在盘县保基乡老马冲有大量的野生植物群落,经县林业局专业技术人员和省林业厅专家多次现场踏勘,确认该区域不仅有野生红豆杉植物群落,还有濒危植物云南穗花杉等大量的国家级省级保护植物分布,范围涉及基乡、淤泥、普古三个乡的八大山、娘娘山、老马冲、格所河、六车河、文阁大山等地,面积约2万多 hm2。省林业厅专家认为在该区域内有如此规模的珍稀濒危野生资源分布并能较为完好的保存实属罕见,有必要对该区域进行进一步详细的科学考察。
        为了进一步掌握该区域的各种资源,使之得到规范性地保护管理、综合利用和合理开发,2012年7月,由贵州省林业厅组织,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牵头,邀请了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科学院、贵阳学院、贵州省地质工程勘察设计院、六盘水师范学院、贵州省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贵州省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十多个单位的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地质学、土壤学、气象学、社会经济、自然保护等有关学科的专家学者,组成贵州盘县八大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团,对该区域进行了全面的综合性科学考察,经过近一年的外业考察、标本鉴定、样品分析、内业整理等辛苦工作,基本弄清了该保护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生物资源及生态旅游资源等状况,为自然保护区的申报与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次考察野外工作历时8个月(包括集中考察和季节性补充考察),共标本采集或现场观察记录约6000余号,采集土壤分析样品近100个,拍摄照片近10000张,同时还现场访问大量当地农户,收集大量二手资料。经内业鉴定分析整理,据不完全统计考察区域内现共有各类生物约514科1 647属3 163种,其中,列为国家Ⅰ级保护的野生植物有6种,Ⅱ级保护的植物有6 种;兰科植物55种,其他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植物12种;列为国家Ⅰ级保护的野生动物有2 种,Ⅱ级保护的野生动物有20种。通过本次考察,发现了植物新种1个(待发表),贵州新记录科1个,贵州新记录种21个;动物中国新记录1个,贵州新记录19个,是贵州西部生物多样性富集地区。由于气候的过渡性和地貌的复杂性,考察发现区域内森林类型在中国森林分类中占有重要地位,如马鞍树群落、云南穗花杉以及红豆杉群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与代表性。通过考察还发现,在海拔2 300多米的娘娘山顶部缓坡地带,分布有由藓类沼泽、草本沼泽、灌丛沼泽、森林沼泽等多种类型共同构成的高原沼泽湿地,在不利于湿地发育的负地貌条件下,形成了大面积垫状连片分布的沼泽湿地,这在国内也非常少见。考察区域内旅游资源组合了地文资源、人文资源、生物资源、水文资源,资源组合度高,互补性强,拥有世界级旅游资源2项,国家级旅游资源8项。本次科考的初步成果为六盘水市成功申报“中国红豆杉之乡”,起到了积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通过本次科学考察,改变了人们对贵州西部生态环境状况的认识,也增强了构建两江上游生态屏障,实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信心和决心。
        中共盘县县委、盘县人民政府对本次科学考察工作高度重视,积极筹集资金、组织人力物力参与后勤保障工作。考察工作得到了贵州省林业厅、六盘水市林业局、考察区域当地乡(鎮)的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考察专家派出单位的鼎力相助。贵州电视台、贵阳晚报、新华网、人民网、凤凰网等多家新闻媒体和网站对科考工作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贵阳晚报派出随团记者连续跟踪报道,拉近了普通市民与原始森林的距离,增强了大众科普意识,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六盘水市原市委书记管彦鹤同志长期关注该区域红豆杉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曾多次深入林区进行调研,在本次科学考察期间,不顾年迈体弱,亲往考察现场看望考察队员,并对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等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